北京时间10月26日,新生巢入驻企业普沐生物宣布,用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首款first-in-class新药PMG1015,已完成中国Ia期临床试验的全部健康受试者入组和给药。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进行性肺纤维化疾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病。患者确诊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4年,80%的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不超过5年,因此IPF也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IPF起病隐匿、病情渐进加重,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肺功能恶化,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IPF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据世界IPF联合协会统计,IPF的发病率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一番,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 50,000 人死于 IPF,比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大多数癌症死亡人数还要多。
迄今为止FDA仅获批上市了两个药物, 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个药物虽可减缓肺功能下降,但副作用严重,病人会因为副作用而降低用量甚至停药。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安全且更有效的全新的疗法来应对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PMG1015是一款由普沐生物自主研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单克隆抗体药物。2022年8月,普沐生物已在澳洲成功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证实了PMG1015优秀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中国开启的Ia期临床试验是继澳洲I期临床试验的桥接研究,旨在评价PMG1015在中国健康受试者的临床安全性、耐受性、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免疫原性。10月25日该试验已完成全部健康受试者入组和给药。同时普沐生物正在全速推进PMG1015的全球临床开发计划。
“IPF领域存在明确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病人急需安全有效的新疗法。普沐生物临床前实验数据显示,对比现有两种上市药物,PMG1015在两种不同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上(IPF小鼠模型和博来霉素肺纤维化模型)均显示了更加优异的抗纤维化疗效,并能够显著延长IPF小鼠模型的生存时间。此次完成的中国Ia临床试验再次证实了PMG1015优越的安全性。未来普沐将继续致力于将中国的原创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的创新疗法,为全世界肺病患者和器官纤维化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