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丨AI制药,风口之上 — AI制药加速药物研发与创新私享会,圆满落幕

2023年4月13日,由新生巢创新中心、新药创始人俱乐部、泰格医药联合主办的“AI制药,风口之上——AI制药加速药物研发与创新私享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多位来自生物医药领域的创始人和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在AI制药领域的经验和见解。当天有60余位嘉宾现场签到参会,其中部分嘉宾早早就到达会场,并与好友开始了热烈讨论。在这个氛围中,本次私享会正式开始。

活动现场签到、嘉宾亲切交谈
本次活动由雅信诚技术专家李艺峰先生担任主持人,由龙门投资合伙人、NDFC执委江龙博士以及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新生巢创始人刘毓文女士进行致辞。江龙博士和刘毓文女士对现场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介绍了本次私享会举办的初衷、希望嘉宾通过本次活动有所收获,并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致辞嘉宾:刘毓文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
新生巢创始人
为了多维度、多层次探讨AI制药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姚晨教授、泰格医药CMO陈霞博士、哲源科技联合创始人/COO赵宇博士以及英飞智药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裴剑锋博士进行专题分享。嘉宾分享结束后与现场嘉宾交流互动,在提问和回答中收获新知。

数字技术助力临床研究模式的创新
姚晨 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以下内容以现场为准,观点未经所有分享嘉宾审核,仅供行业参考交流!姚晨:将追溯码技术应用到药物编盲,未来可以引领药 /械临床试验模式的创新,用远程查验替代现场查验环节。这项新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也杜绝了药企造假的空间。
陈霞:原本我们用方法去推动数据,由数据来获得结果,一开始是存在假设的。AI制药变成由数据去推动方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思路的转变。AI赋能临床实验还处在比较初级的过渡阶段,有高度的体系依赖性和流程依赖性,不要急于把AI变成产品,用AI挣钱,AI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
AI技术正处于医药行业的风口之上,为新药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邀请了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如何让AI更好地助力新药研发。本次圆桌讨论邀请了新生巢执行董事、薄荷天使基金合伙人侯剑先生担任主持人,并邀请了英飞智药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裴剑锋博士、百图生科企业发展副总裁瞿佳润女士、超维知药创始人/CEO秦炳杰、哲源科技联合创始人/COO赵宇博士进行分享。
在侯剑先生的主持下,嘉宾们介绍了与他们公司相关的AI制药的故事,分享了在AI制药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共同探讨了如何提高新分子发现和转化的效率、AI制药公司的商业模式,在融资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平衡高质量数据的生产周期和投入、在药物研发当中,未来不会被AI替代的职位、岗位、工种等内容。
问题一:能否用AI制药去赚钱,怎么赚?
问题二:高质量的数据获取很难,各家标准也不一样,如何进行数据打通?
问题三:生物医药行业未来最不可能被AI取代的会是哪些部分?
有四种数据解决手段,一是基于预训练大模型,减轻对下游数据的需求;二是学会做技术和质量上的妥协,对不同来源的数据采取不同的权重区分;三是把数据的产生方式变一下,通过其他数据维度来弥补;四是找一些合作方拿数据。
“超算”系统最大的能力是可以不加选择去用数据。80%的宇宙运行是暗物质决定的,虽然不认识也不知道,但不妨碍它发生作用。数据也一样,还没开始用,怎么知道哪些是噪音。哲源的超算系统底层模型采用庞大的数据进行训练,到应用端反而就简单了。
临床部分很难被AI取代,因为类器官虽然能很好实现模拟,但涉及到人体循环系统,情况很复杂,临床AI只能提供部分帮助。
医学科学家也永远无法替代。一是AI作为工具,本身不能提出问题和创造新的知识,发现问题和提问题是科学家的事;二是医学科学家体现的人文关怀能力,永远不能被AI替代。
精彩的分享及圆桌讨论后,嘉宾们在晚宴中更深度地进行交流,将未尽之语、未解之惑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娓娓道来。至此“AI制药,风口之上——AI制药加速药物研发与创新私享会”圆满结束,相信各位参会嘉宾都有获得新友、新知、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