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少走弯路?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机与要素
08
08
,
2023
如何少走弯路?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机与要素

宏观物理层面,作为Big bang的余响,至今还有约3K的微波背景辐射在宇宙中扶摇鼓荡。微观的生物物理领域,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十次中国暨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其余响还在持续发酵中。创新创业论坛,是生物物理大会的四个专题论坛之一,连续三届由新生巢参与策划组织,本届论坛聚焦“从科技成果到产品转化”这一过程。

专注于源头创新的新生巢,与生命科学前沿交叉的学术领域,天然亲和,浑然无间。从0到1的科技创新转化,有可能是世间最难迈的一步,因为其难度没有上限。新生巢选择在这条最少人走,最多凶险和波澜的道路边,最大可能的链接资源,聚力成光,照见未知。


如何少走弯路?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机与要素


科技成果转化时机及要素

创新创业论坛



主持人

马   丽:北京新生巢创新中心总经理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秘书长


嘉   宾

才   源:星眸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

笪国萍:美国钧宇律师事务所(Juniv LLP)合伙人

侯   剑:薄荷天使基金合伙人


论坛由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两部分构成,参与嘉宾有科学家创始人,专利律师和资深投资人,多种声音的碰撞,将话题推进得更为深入透彻。以下是本次论坛的部分精彩内容回放。


      Panel

2023ICBC·创新创业论坛



如何判断成果转化的时机




如何少走弯路?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机与要素

从左至右依次为:马丽、才源、笪国萍、侯剑

才源:国内大部分的生物医药投资人,对于投资标的会有一个预设的人物画像:40来岁,在领域内打拼过至少10年,踩过很多坑,也懂得很多道理。作为刚毕业的博士,在创业初期很可能会饱尝艰辛。你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把尊严和脸皮都放下,不断学习和打磨自己,才有可能慢慢取得话语权。

如果要做的事情本身很重要,又正好赶在风口,那就'时不我待',零经验也可以义无反顾地创业。

笪国萍:技术是创业的基石,而被专利保护起来的技术,是早期创业公司所能构筑的壁垒。专利律师的作用,是把创业者的故事内核夯得更扎实,让他们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能够从容讲述一个很好的故事。我们有不少投资人客户引荐过来的企业,在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很多时间其实在解决前期专利撰写中埋下的“雷”。所以,创业公司最好在一开始,就能与高质量的专利律所合作,少走一些弯路。

侯剑:判断创业时机是否ready,要结合赛道具体分析。比如CRO赛道,教授创业就有劣势,除非教授愿意自己出去跑单子。如果做创新药,有些教授的优势就很明显。假如他在行业里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积累了不少成果,产品的技术壁垒又很高,如果再有大的产业方背景,这样一个黄金组合,就完全有底气去挑选投资人。

做AI制药,我觉得同学们可能比老师更具优势,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65岁即将退休的教授说我现在开始做AI制药,我可能会告诉他,sorry,我们不相信你对计算机或者对新技术的把握,会超过了一个30岁左右,即将毕业的博士或者博士后。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前沿技术的把握和感悟是不一样的。

马丽:有些科学家想把data做的再好一点,确定性再强一点,这样去谈融资的时候会更顺一些。有的科学家虽然没有那么多data,但是概念很创新,也很有挑战性,愿意和投资人聊一聊。从投资人角度,会怎么看待处于这两个阶段的科学创业者。

侯剑:一个公司的生命周期,通常不止三年五载,早半年或晚半年起步差距没那么大,关键还是要等到一个合适的人。他对data有很好的理解,知道需求在哪,资源在哪,团队要怎么搭。我们找项目的时候,也倾向于挑选一些更像企业家的科学家,他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强大的沟通能力,然后又带着很好的数据,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组合。



创业三要素 孰轻孰重?



马丽:通常我们说创业三要素:人、财、物。大家从各自不同的视角谈谈你们对早期创业要素的判断,哪一个要素是首当其冲,起决定性作用的?

才源:我觉着人是最关键、排第一位的要素,因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希望。科学家创业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科学家产出的东西特别science,也往往特别不商业。与医生们多沟通,了解真正来自临床的诉求,然后投入入手调整产品策略,满足临床需求,在我看来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早期Solid的数据确实重要,但它仅仅代表一个良好的开端,做创新药是一个风险贯穿始终的事情,所以,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钱也是创业的一个重要限制性要素。据我所知,不少biotech账面上的钱可能难以撑过3个月。好在我们过往的融资情况还可以,能专注在我们所追求的事情上。

侯剑:有些科学家会将工程学的思维运用到创业中,非常好,但是不排除会有一些非工程、不可抗的意外来临。比如前期专利一直OK,后来一不小心被告无效或者侵犯,这时候,我觉得创始人的特性就至关重要,他能否像打不死的小强,经得起折腾,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笪国萍:涉及专利无小事,IP-driven的合同至少需要IP律师来把关。举个例子,一位PI出来做转化,和学校签订的合同IP条款不清晰,寄希望于以后另签合同纠正,但是后来的合同有很大的未知性。这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在第一个回合签订一份tight的合同,一劳永逸解决掉这些后顾之忧。


      Topic

2023ICBC·创新创业论坛


眼科基因治疗的科学与产业化


基因治疗在罕见病领域大放异彩,但其舞台并不局限在这一方天地。星眸生物的创始人才源,其创业初衷是将基因治疗运用到眼科更广泛的适应症范围,造福更多患者。

基因治疗在眼科有先天优势:其一,眼部两道血眼屏障——血视网膜屏障和血房水屏障,让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更高,即便发生极端恶性事件,也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局域范围之内,避免波及到人体其他系统。其二,治疗成本相对较低且效果持久,给患者的生存体验带来质的飞跃。

针对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全球真正获批的药物只有一款,Voretigene neparvovec(VN),用于治疗双拷贝RPE65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VN通过视网膜下注射的方式递送AAV载体中的人类RPE65基因的正确编码序列到视网膜色素上皮,用药后效果显著且持久。

但是,从最新的病例报告来看,VN可能导致长远的视网膜破坏性结果,且视网膜下注射也并非安全,可能带来周边视网膜裂孔、继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星眸生物一直努力在做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如何通过更安全的玻璃体注射,让AAV载体中的正确基因编码序列精准感染目标细胞。为此,他们开发出一种靶向性良好的全新AAV衣壳,可以配合国内器械给药,极大降低了患者的注射风险。

当壁垒初步形成,下一步就是顺水推舟地将优势扩大化。星眸团队很快锁定了一种新的适应症——干性黄斑变性。玻璃膜疣是该疾病的一个常见病理特征,患者视网膜眼底的位置会出现大量的酸性废物沉积。这些沉积物如同胶带上沾染的灰尘和沙子,直接影响视网膜和后部结构的贴合度。全新AAV衣壳的玻璃体注射可以有效解决废物沉积,在头对头的比较中,也得到了出色的数据支持。

目前星眸生物拥有多项在研产品,管线推进较为迅速。




投资或许可交易中的知识产权考量



明星靶点PD-1,近年来在国内的火爆程度,用'百团大战'来形容也毫不夸张,其直接原因之一,是PD-1在中国的专利壁垒比较弱。而与此同时,它在美国的专利争夺战也非常激烈,盘根错节,悬念迭生。

如果回头看过去两年的全球畅销药排行榜,抛开新冠疫苗和新冠小分子药,常年霸榜的几款重磅药,背后无不存在一个“美丽而传奇”的专利故事。

专利对于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钧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笪国萍,用一张图片形象诠释了生物医药企业早期专利评估的重要性。

如何少走弯路?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机与要素

图中的小黄人代表专利权人,小黄人外面的一道圈,代表专利的“势力范围”,圈外人能否进来分一杯羹,视这道圈的坚固程度而定。金箍棒画的圈,自然可挡千军万马;如果沙子泥巴糊的圈,可能有个风吹草动就破防了——这就是专利的所有权、覆盖范围、可专利性和有效性。

但是,公司有自己的专利“势力范围”不代表自身产品不会落入别人的圈地,所以专利评估还有另外一面:FTO,用来排查侵权隐患,避免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笪国萍特别提示,专利发明人跟论文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家出来做转化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尤其在美国,发明人如果搞错了,最坏的情形有可能导致整个专利无效或不能维权。发明人确定以后,如果没有其他协议的约定,会由发明人直接对应专利权人的权益,专利权人如果分属不同单位,后续还可能有持续不断的利益分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