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Bio-Link-Pharma 医药攀登者圆桌会在北京昌平顺利举办。这场以 “加速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化的资本与生态” 为主题的会议,汇聚了政府部门代表、科研专家、企业掌舵人及投资界人士等百余人参会,围绕产业创新生态构建、成果转化落地、资本协同赋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化提供多维度解题思路。

包杨欢 普百思生物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作为主持嘉宾出席
政策筑基,擘画产业发展蓝图

姜洪朝 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
姜洪朝在致辞中提到,全球医药工业信息年会与昌平生命科学论坛首次深度融合,以 “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 三链融合为抓手,正是新时代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他透露,北京已构建起市级医药健康产业联席会机制,连续两年推出促进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 32 条措施,在医药器械、合成生物制造等赛道形成全方位政策支撑。2024 年全市医药产业规模达 1.06 万亿元,79 个创新器械获批(占全国近四分之一),阿斯利康、诺华等外资项目落地,彰显出强劲的产业活力。未来,北京将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三大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高阳 昌平区副区长
高阳则聚焦区域发展优势,介绍中关村生命科技园作为 “生命谷” 的建设成果:目前已集聚 800 余家创新企业、300 多位高层次人才,近三年产业收入年均增速 9.2%,累计获批临床一类创新药 73 个、创新医疗器械 32 个,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昌平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吸引全球创新要素,打造未来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直击痛点,分享转化实践与前沿探索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嘉宾结合实操经验,剖析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中的关键问题,带来实用解法。

张海洋 新生巢创新中心 BD 负责人
张海洋在 “孵化平台如何支持并加速原研创新” 的报告中,剖析了原研创新项目难以走向市场的核心问题:科学家存在学术思维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本低估、专利布局疏漏等问题;转化链存在工艺放大失败、动物模型数据不可重复、工艺开发超时超支等 “黑洞”;团队存在科学家 CEO 缺乏商业搭档、资金与管理风险等短板。针对这些问题,新生巢通过打造共享办公区、共享实验室,联动科研院所与产业链资源,通过每年举办超 100 场活动搭建全产业生态链并提供创业辅导,为项目转化搭建 “跨越死亡谷” 的桥梁。截至 2024年底已孵化客户 80 余家,科研院所创业企业占70%,孵化企业累计融资额已达 65 亿。

侯剑 北京馨智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侯剑结合自身从创业到投资再回到创业的经历,分享了生物医药领域创业与投资的深度见解。他指出,创业需直面资金、临床试验、商业化等挑战,尤其要跨越实验室到临床、临床各阶段及商业化的三大 “死亡谷”。投资人价值远超资金,基础层面提供现金流、信用背书;战略层面给出行业研判、董事会管理及产业链和临床资源对接;还能提供心理疏导、团队调解、政策等隐形价值。选择投资人要遵循资金优先、专业至上原则,0 到 1 阶段宜选长周期纯财务投资,1到 10 阶段可引入产业投资,但需注意排他性。他结合多个上市公司的成长案例,强调具备连续投资能力的机构的重要性,提醒创业者保持独立判断,不盲从热点。最后寄语 “坚韧之心、征服一切”,强调创业虽难,优质投资合作可提供支撑,但核心在于自身坚持。

张磊 德恒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
张磊聚焦早期项目股权架构设计,提出股权架构设计黄金法则:加强创始人控制权、避免平均分配、动态调整股权、提前预留股权激励份额、明确退出机制。他强调,联合创始人股权需建立分批兑现与回购机制,避免因股权分配不合理导致僵局;员工股权激励应早期落地,预留 10%-20% 股权比例,可采用期权或限制性股权形式。同时,他详解了有限合伙企业、多层控股公司、一致行动协议、投票权委托、同股不同权等创始人控制权工具的应用场景。

刘国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刘国乐研究员介绍了基于大模型的虚拟细胞构建及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其团队利用超大数据量的单细胞数据构建虚拟细胞模型,可应用于虚拟细胞实验、底盘细胞设计、干细胞分化路径设计、精准医疗和药物剂量反应预测等场景。在生物制药领域,该模型能助力抗体药物和细胞药物研发,通过虚拟细胞实验和细胞行为预测,更精准地筛选候选药物,定位临床入组病人,降低研发成本与周期。

刘海宾 水木未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
刘海滨分享了 “AI + 冷冻电镜” 在原子级制造中的应用。水木未来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冷冻电镜商业平台,通过一体化计算模块(数据收集、三维重构、结构解析)提升冷冻电镜产能,可根据目标分辨率自动终止数据收集,缩短研发时间。同时,其开发的基于AI的融合蛋白分子设计方法能解决分子量小或者柔性大的蛋白结构解析难题,目前已服务1400 多家客户,涵盖药企与科研院所。
聚焦实战,拆解创业挑战与核心需求
在北大科技开发部燕缘孵化器技术转移项目主管负责人李孟泽的主持下,演生潮(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毅峰、北京迈格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商务官冉雷莉、微进化(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齐烨、先声药业神经早期发现副总监张瑾,共同围绕 “生物医药创业实战挑战” 展开深度交流。

嘉宾们一致认为,人才、团队磨合、资金短缺是创业初期的常见难题,而立项决策与团队搭建是关键:早期项目需精准判断临床需求,避免赛道选择失误;团队需平衡科学家与产业人才优势,形成互补合力。齐烨提到,其团队聚焦病毒载体改造,借助 AI 技术突破静脉注射难题,正是为解决肿瘤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张瑾则表示,大型药企愿与初创团队合作验证创新想法,可通过部分资助形式推动项目落地。
当被问及 “创业初期最缺什么” 时,嘉宾们观点鲜明:王毅峰强调需要 “全领域经验丰富的工业界指导”,冉雷莉聚焦 “核心团队的功能互补”,齐烨认为 “精准的立项判断” 至关重要,张瑾则提到 “专业平台的验证支持” 不可或缺。
正如普百思生物科技(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包杨欢在开场时所言,青年科学家作为"攀登者",需要资本的"燃料"和生态的"土壤"才能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此次圆桌会通过政、产、学、研、资多方对话,梳理出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化的清晰路径:以政策为基、资本为翼、技术为核、生态为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